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什么?

wygs.com.cnz 44 0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什么?

1、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角度去看庐山的面貌可以得到不同的观感,有时你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有时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2、之所以不能辨别庐山真面目,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峰峦所局限,必然有片面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它启迪人们由于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难免有一定片面性,要认识事物全貌,比喻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朝文豪、大诗人苏轼的诗。他的诗富含人生哲理,前面两句表示:观看角度不同,庐山的形态是不一样,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正如我们人生:从这个角度,做这件事是不明智的,但换个角度,又是适合的。

苏东坡题西林壁全文?

《题西林壁》是苏东坡(苏轼)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苏东坡站在庐山的西林壁上眺望景色的情景。他观察到庐山的山峰起伏,高低错落,远近各有不同,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庐山的真实面貌,只能因为自己身处其中而感受到庐山的美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庐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认知有限,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自然的壮丽之美。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题西林壁描写了什么?

《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