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羊蝎子诗词,苏东坡吃羊蝎子的诗句

wygs.com.cnz 17 0

一、走进苏东坡

      苏东坡是个大文豪。提到苏东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蝶恋花.春景》、《春宵》《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

      苏东坡是个哲学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这个哲理把人生的真谛诠释到了极致。

     

     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仕途不顺,物质贫困,但是作为“乐天派”的他精神富足。在他眼里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乐天派的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人影响颇深,细品苏东坡,随着对苏东坡的不断深入了解,逐渐发现:前半生,他是苏轼;后半生,他蝶变成了苏东坡。

              前半生

           ――靠才华走上仕途的苏轼

   前半生是苏轼的**生涯,令人拍案叫绝的才华使他出人头地,开始了充满抱负和满怀憧憬的仕途之路。

     早年,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参加考试的学生不仅有有苏轼、苏辙兄弟,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因此这一届科考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后,对苏轼赞叹不已。开始他自以这张考卷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惊喜地说:“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给我看看。”看完苏轼的旧文章后,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更是惊赞不已,当场不由得脱口而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苏轼刚刚崭露头角就震撼了整个大宋,从此,他的才气名扬天下。

    出众的才华让他很快步入仕途,带着远大的抱负,开始了他的**生涯。到杭州担任通判,那时候的杭州遍布盐碱地,饮水都很困难。决心做好官,心系民众的苏轼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苏轼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初为官就政绩显赫、春风得意的样子。

     官场黑暗,世事难料,后来的苏轼逐渐尝到了官场的酸辣。

    几年后,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他被关到御史台大牢,不仅受尽了侮辱,还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其中滋味苦不堪言。

    身心倍受摧残的苏轼感到绝望,他似乎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于是提笔写下两首绝命诗: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哥哥苏轼入狱后,弟弟苏辙用尽人际关系,使尽各种招数营救哥哥,并且连连上表皇帝,想用解除自己的官位来为兄赎罪。

    当时年事已高、不问**、在家闲居的大臣张方平对苏轼入狱一事痛心不已,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

  连苏轼昔日的政敌――王安石,也上书皇帝,为苏轼说情。

   一方受难,八方营救。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后,苏轼终于释放出狱。  

  

    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了,死里逃生后,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抚慰着从高处摔落的伤痛,带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苏轼领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来到了黄州。

                 后半生

   ――解甲归田,华丽蝶变成潇洒的苏东坡

    到黄州后,他放弃官职,结束了自己的**生涯。官场失意,他没有因此意志消沉,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劳动中。他解甲归田,脱掉身上的官服,穿上布衣,开始了快乐的田园生活。他潇洒转型,摇身变成了“乐天派”苏东坡。所以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在黄州的日子,也是他文坛活跃的时期,以后的日子,是惬意的日子,是诗的日子。

   有诗为证: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快乐的农夫

    在黄州,苏东坡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和当地的民众融为一体。与百姓一起捋起袖子筑水坝,挽起裤腿建鱼池。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不懂稼穑的他虚心向老农请教、喂养牲口......他不搞特殊,不惜体力,和大家一起积极建设家乡。饿了吃肉,渴了和好友大口喝酒,累了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心宽体胖的他积极乐观、潇洒豪放、才华横溢,吸引天下朋友。苦中作乐、吹拉弹唱、吟诗作词,天天快乐似神仙。虽然物质生活并不不富裕,但是却精神生活富足。苏东坡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心系民众、乐观热心的苏东坡惹人喜欢。来拜访他的朋友更是络绎不绝,道士杨世昌、同乡巢谷、诗僧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开酒坊的潘丙、卖草*的郭遘......这些文人墨客常常都是他的座上客。

  

    苏东坡自称黄州是他的故乡,这一点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里是他新生命的起点,他在这里折腾起了新人生,这位“乐天派”开启了他新的生活。

   黄州是他人生的转折地,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就这样在黄州开始过起了神仙般的小日子: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前半生仕途不顺、屡遭迫害、郁闷不已的苏轼,后半生则华丽转身,转型成了“乐天派”苏东坡。

    在人的生活中主要的就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

    劳动可以改变一个人,回归田园后,劳动使苏东坡变得愉悦、乐观、潇洒起来,苏东坡的后半生不仅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在活得如此自在。

      潇洒的大文豪,快乐的美食家

      逛吃逛吃,大嘴吃四方,无官一身轻,“乐天派”苏东坡酷爱美食,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写到哪里,喜欢自己动手做美食,只要提到吃,他就无所不能,经常把美食做到极致。现在不少美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汤”等都是他发明的!“羊蝎子”,“挂羊头卖狗肉”、“日啖荔枝三百颗”……都与他有关。他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一边吃一边潇洒地写诗,日子过得精彩洒脱,不是神仙却赛似神仙。

   

    逛吃逛吃的日子里有诗和远方,爱吃、积极乐观的他不但写了很对关于吃的诗词,而且写了大量豪放派的诗词,这是他乐观潇洒的人生的体现。

     一天,苏轼与几个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

   过后,苏轼写下一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流传千古的《定**》就是这么来的。

   他不但作诗写词,而且还不断练字,书法竟然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以至于后来离开黄州时,他的禅坐功夫已相当了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四句话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事实证明:苏轼是哲学家,他诠释了人生的哲理。

    前半生是苏轼,我们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超脱”;学习他的做事哲学,可得“负责”。

    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

    想让自己的人生快乐潇洒,就读读苏轼,学学苏东坡吧。

   

二、苏东坡吃羊蝎子的诗句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苏东坡吃羊蝎子的诗句有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三、苏东坡发明了哪些美食,除了东坡肉还有一道羊蝎子

苏东坡除了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外,他还是个美食家。苏东坡酷爱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由苏东坡发明。当时苏东坡到杭州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送来不少猪肉。苏东坡便创造出了一个全新吃法,将猪肉切成大方块,然后红烧,这便是东坡肉的由来。不过除了东坡肉,苏东坡还创造了另一种美食的吃法,也是现代很多人喜欢吃的,这道菜是什么呢?

1、苏东坡与东坡肉

东坡肉的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猪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后人把这道菜叫做东坡肉。

取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煮好,切成麻将那么大,把各种佐料放在肉里腌制一个多小时,其中不能少的就是蜂蜜,腌制好以后呢放在锅里翻炒一会,然后放上水小火炖,在这个过程中肥肉的油滋润着瘦肉,肥肉变得肥而不腻,瘦肉变得鲜美可口。

这种做法着实让当时当地的猪肉火过一把。

2、变废为宝——羊蝎子的雏形

苏东坡后来被贬到惠州,当时的岭南是蛮荒地带,可他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艰苦而苦恼,而是像来到吃货天堂一样日啖荔枝三百颗,更是利用当地人不怎么感冒的羊的脊椎骨创造出了烤羊蝎子的先进吃法。

当时的惠州相当偏远贫穷,又由于当时的宋朝国土面积小,很多适合养羊的土地被当时的少数人占领着,羊又是一种军用物资,因而羊肉显得很珍贵。集市上每天只*一只羊,鲜美的羊肉都被那些达官贵人和富户买去,苏轼作为一个贬官来到这里,不想与他们争,就把他们抛弃的羊骨头买回来。

由于羊骨头上面还有些肉屑,他便开始研究吃法了。

先放上佐料在水中煮,不用说那鲜美的汤可以解馋,接着把羊脊椎骨捞出来浇上黄酒,在火上烤,把里面的肉挑着吃。这样的做法让达官贵人不屑的羊骨头倒成了人间难得的美味。

苏东坡一生多次流放,经历了两任妻子故去,爱妾朝云病故,打击重重,可他乐观的性格让他走到哪吃到哪,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吃到哪写到哪,留下了千古名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就地取食材做一份香喷喷的东坡肉。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今天的我们可以边品美食边来赏析这些关于吃的诗文,悠哉乐哉!

作者:刘翠,女,生于小说鼻祖干宝故里__新蔡,爱文学、音乐,现为新蔡县教育工作者,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在各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