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的解释是什么

wygs.com.cnz 14 0

一、百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

        在所有我通过诗词赏析畅游过的风景名胜中,西湖是我的爱。在上一期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入了浙江的诗词之旅后,本期我要借着飞来峰的飞来之势进入我向往的西湖诗词的分享。苏轼曾说过,西湖游者,贤愚不一,所得深浅,随人而异。而他这位天才的大诗人,正是千百年来西湖当之无愧的第一知己。所以这第一期关于西湖诗词的分享,我自然要选择苏轼那为后人定义了西湖之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绝·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入了浙江的诗词之旅。我在赏析中说到,对于王安石登的飞来峰到底是在绍兴还是在杭州西湖,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在杭州西湖的说法,除了上次说到的理由以外,我还有一点私心,因为在所有我通过诗词赏析畅游过的风景名胜中,西湖是我的爱,因而我也就能借着飞来峰的飞来之势在这一期进入我向往的西湖的分享。

        实际上我之前已经分享过一次西湖了,那还是在“诗书优游”第一年我做“二十四节气”主题分享时曾经分享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而且也正因为那一期分享,我和妈妈还在随后的寒假去了西湖,用了一周的时间充分领略了西湖那名不虚传的美。不过那时我的主题毕竟是节气,所以没有对西湖进行特别系统的介绍,现在做地理主题的分享,我就可以正式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湖了。

        西湖恐怕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诗情画意、令人向往的湖山胜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喻**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有西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西湖的评价是: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佳阐释。这一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秀美的西湖三面环山,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白堤、苏堤、杨公堤这三道人文长堤横跨湖面,将碧波荡漾的西湖分割成五片水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峰峦叠嶂,岚翠依云,伴着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形神兼备的图画,以及数不清的人文掌故、历史遗迹……西湖确实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将自然与人文完全交融,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低丘与城市之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契合了人们对“人间天堂”的所有想象。

        不过,恐怕很多人没曾注意过,今天西湖的美景仿佛浑然天成,但实际上西湖并不是象黄山、九寨沟、桂林山水那样天造地设的美景,西湖实际是“人造”的。西湖原本是一个浅浅的海湾,18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由于钱塘江入海,在潮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大量沉积,加上海积物,将这个古海湾完全封闭,才形成了古西湖。这时候的西湖湖水属于海水,是咸水。所以西湖其实是一个潟湖在世界历史上,泻湖的命运大多是走向消亡,但是西湖后来由于溪流注入,加上其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湖泊面积扩大,趋于淡化。特别是当隋炀帝把杭州当作大运河的终点后,或者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当地人也意识到将西湖与大海隔起来的重要性,于是人们不断地用大运河的水冲淡西湖水,使它终变成了一个适合提供饮用水源的淡水湖。可以说,自形成之日起,西湖就与杭州城相伴而生,和谐共存,其唇齿相依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西湖也成为历来杭州城市兴盛的依托。

        天下的好山好水,大抵都在郊野,只有西湖却在城市之中,使杭州有“城市山林”之乐。今天的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因为过于有名所以拥有一个“西湖区”,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千米。几乎所有去杭州的游客都是把西湖当成游览的重中之重,甚至有不少人是因为西湖而成为了杭州人。

        西湖留给我初的印象来自于我之前做分享的时候在网上找到的一组“西湖十景”图片。虽然妈妈说我在那之前其实去过一次西湖,但那次去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所以基本没什么印象。但第一次做关于西湖的分享的时候我已经十二岁半了,开始对美景有感性体会和理性认知的能力了。当我看到西湖十景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图片时,我真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当时恨不得分享完了马上就飞到西湖去。也正是因为这份迫切的向往,在接下来的初一寒假,我就央求妈妈带我去了西湖。那次西湖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选了一个在西湖边上的酒店,一出门就能看到广阔的湖面,视野非常好。在西湖的那些天,我们在苏堤上漫步,在白堤上看山;在幽静的杨公堤大道上骑行,在水光潋滟的碧波上划船;在花港和成群的游鱼嬉戏,在湖边看鸳鸯们或三五成群、或双双结伴;登上雷峰塔看天边的夕照,请求船工把船靠近再靠近停着水鸟的三潭……我们去岳王庙,瞻仰精忠报国的岳飞之伟岸,在风雨亭里,缅怀巾帼英雄秋瑾之遗愿;在西泠桥和断桥畔怀想苏小小、白娘子的容颜,在孤山上和放鹤亭前尽情感受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寒……虽然冬日看不到秋月,但平湖的美景一样让人流连忘返;虽然曲院里没有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风荷,但那一池枯荷在西湖的美景中意境却丝毫不减;虽然没听到南屏晚钟,但雷峰塔上眺望,仍能感觉到净慈寺和南屏山的悠远;虽然冬日的柳条没有黄莺的啼鸣相伴,但在稍显萧瑟的枝条间我们却邂逅小松鼠们敏捷的身影时现;虽然我们没有幸运地遇到西湖的雪天,但在湖心亭闲坐,仍然可以想象张岱《湖心亭看雪》时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我曾经遗憾没能赶上西湖风景佳的春天,但正是这次寒假的西湖之行让我相信了无论春夏秋冬西湖都美不胜收的论断,相信了无论何时去西湖都不用遗憾。冬日无雪的西湖都已经那么美了,想那“湖上春来似画图”“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苏堤春晓又是怎样一幅让人深深地沉醉的画面——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岸,春风骀荡,新柳如烟,桃红李白,鸟鸣婉转,漫步堤上,看氤氲晓雾中西湖如美人春睡般渐渐苏醒,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无疑是如梦如幻般妩媚的风景线。

        说起这居“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自然不能不让人由衷怀念那用天才的创造力和一颗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为西湖巧梳妆的苏轼。

        苏轼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这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白居易、苏轼、杨万里、欧阳修、辛弃疾、林逋、柳永、姜夔等诗词大家都曾在西湖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不过,若是要在其中只选出一首来为西湖做名片,恐怕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确实是历代人们想描画西湖之美时深入人心的诗篇。所以我本期分享就选择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为主题诗。

        苏轼一生中曾两次来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到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王安石已经开始主持变法,而苏轼是反对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御史谢景温因此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到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因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而遭诬告陷害,他自知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请求外调,来到杭任知州。这次苏轼到任后,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西湖的开凿始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水源本来出自钱塘江,杭州刺史白居易于钱塘门至武林门之间筑塘防海,始将江水与湖水相隔绝。苏轼的这次疏浚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捞干净。据《杭州府志》记载,浚治西湖的时候,由于苏东坡的决意而为与百般筹措,工程进展尚称顺利。但是剩下的唯一困扰就是这满湖的淤泥杂草无处安置。面对这一难题,苏轼用他天才的创造力实现了一项政绩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举,于是,西湖的淤泥杂草终变成了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堤。世间许多所谓的弃物,终的去向往往如此。唐代褚载《移石》诗曰“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将未留心。”这一道独具匠心的苏堤的出现,不但让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不再环湖绕远,而且为空阔的水面平添了一道贯通两岸的六桥风光。而且构成这一条堤岸的六座桥的名字,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据说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可以说,苏堤的形成在整个西湖风光的演变中乃是一次创造性的完善。正是苏轼的苏堤为西湖创造了这一成为许多园林效仿临摹蓝本的胜景,也为西湖“一湖两堤三岛”的格局和“西湖十景”的景观题名传统奠定了初也是诗情画意的基础。他和他的诗词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湖风景的佳代言。

        不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则是作于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期间。苏轼这次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泛西湖五绝》、《江城子·江景》等,从中足以看出苏轼对西湖的喜爱。关于苏轼对西湖的浓情蜜意,因为我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一期分享时已经做了很多介绍,这次就不重复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指的是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朝曦”指的是早晨的阳光。“水仙王”指的是宋代西湖旁的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因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而称水仙王庙;“潋滟”意思是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就是正显得美。“空濛”指的是细雨迷濛的样子;“奇”就是奇妙;“欲”意思是可以,如果;“西子”指的是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我们熟悉的成语“沉鱼落雁”中“沉鱼”说的就是她;“总相宜”就是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这两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早晨迎客之时,晨曦渐渐地染红了重重群山;傍晚下了阵雨,好似要把不胜酒力的客人留下让它们渐入醉乡。这种晴雨咸宜的西湖意境可惜你们不能领会,这一杯美酒和这一湖美景我当和“水仙王”共饮共赏;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粼粼,景色正是佳;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隐还现,景色亦是奇妙。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折服倾倒。

        这组诗共二首,但大多选本都只选了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鲜为人知。其实这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第二首晴雨之歌固然是永久流传的西湖绝唱,有第一首给它打底却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朝阳之美,第二句写晚雨之美。朝阳美在阳光明媚,染红了重重山岗,使那重峦叠翠的山岗更加光彩娇艳;晚雨美在适时而下,有意留人,留人湖中畅饮后刚好进入醉乡。所以,朝阳和晚雨都是以自己的独特之美迎接客人。这两句紧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入醉乡”写的是“饮湖上”,“朝曦迎客”写的是“初晴”,“晚雨留人”写的是“后雨”。苏轼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朝阳和晚雨以人的感情,用迎客的“迎”和留人的“留”写出了西湖山水的无限情谊。接下来第三句“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是关键。这个“此意”指什么?一般来说游玩之人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如果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大多都会觉得扫兴,而富有生活情趣和乐观心态的苏轼则不然,所以第二句中“留人”的情意看起来是“晚雨”的,但赋予晚雨情意的自然是有情有义有情趣的诗人。可惜友人已经“入醉乡”了,所以诗人才要把这情意和情趣和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共享。他老人家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所以无论是“朝曦”还是“晚雨”都一定愿意和我同举杯共欣赏。熟悉组诗第二首的读者这时一定也已经读出来了,这里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所以这第一首正为接下来的第二首做好了铺垫。

        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苏轼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家喻户晓的第二首中的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下,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雾氤氲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蒙苍茫,似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面对西湖晴雨俱佳的美景,苏轼在组诗的第二首中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为平常、但同时又是为经典的代表。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而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潋滟”状波光闪动,“空蒙”摹烟雨迷茫,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水光和山色的整体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读来更具美感。另外,这两句是一组对偶句,对仗十分工整,又增加了形式上的整齐美。如果联系诗题中的“初晴后雨”四个字,会发现这是一组流水对。是流水对但又不明显感觉到是流水对,可见苏轼作诗技巧的娴熟。而从诗人“晴方好”“雨亦奇”的赞评,既可以想见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景是互文交换、对应之景,情是洒脱豪宕之情,情景交融,把西湖之美概括无余,也把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人这两句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似乎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则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无时不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接下来诗的后两句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神地勾画出了西湖的神韵:美丽的西湖正如美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美得令人陶醉。诗人以以绝色美人西子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一般来说,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却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西施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虽然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当西湖被比喻成每个人心中都可能不一样但却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时,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便聚焦于那各人想象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风神韵味,因而它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无限的。也正是因为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无论是晴也好,雨也好,正如对西子来说,无论是浓妆也好,浓抹也好,都同样美不胜收。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在古诗文中常见的是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美人,如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曹植在《洛神赋》里则形容洛水女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苏轼的这一比喻妙就妙在反其道而行之,以美人西施来比美丽的西湖,既新奇又巧妙,实为妙手天成的绝佳比喻。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前人也曾这样评价:“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看,实为确论。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因为西施是绝世美人,她在病中的模样也是那么楚楚动人。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丑姑娘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都觉得她那样丑不堪视。这说明只有西施这样的绝世美人,才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无论平时还是病中都那么美。正如只有人间胜景西湖,才能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在晴中雨中都那么让人陶醉。

        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不相上下,那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一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吟咏西湖的作品从此便只能望其项背。宋代的武衍直接感叹“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清代大诗人查慎行则曰:“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西湖原本并没有定称,早传说湖中曾有金牛见瑞,故唐人别集称之为金牛湖;郦道元注《水经》,称之为明圣湖;白居易治湖,作石函泄水,故大家又称之为石函湖;宋初因为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故俗称放生湖。但至苏轼的这首诗流传众口,从此奠定了西湖这一固定下来的名称,更有人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也是源自苏轼的这首诗。

        苏轼的这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尤其是其二,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透露出来的,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二是因为苏轼一生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有一种不变的修养和持守,可以面对一切而不改变。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哪怕是常人眼中不美好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和始终笑对人生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苏轼美好而可贵的心灵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它使得这首吟咏西湖美景的诗篇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也使得这首诗成为西湖的文学史上让人高山仰止的巅峰之作。

        苏轼曾说过,西湖游者,贤愚不一,所得深浅,随人而异。而他这位天才的大诗人,正是千百年来西湖当之无愧的第一知己。

1.你去过西湖吗?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去西湖的感受吧。

2.你会背哪些写西湖的诗?给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吧。

3.你知道“西湖十景”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景?为什么?

4.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吗?

5.你还记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趁这个机会复习一下吧!

6.你听过美女西施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清)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浙江卫视纪录片《西湖》

陈邦炎《宋诗鉴赏辞典》

郦波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定义中国之美,凭什么是西湖?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的解释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三、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译文:

其一:

早晨迎客之时,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下了阵雨,客人不胜酒力渐入醉乡。

这种雨中之意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美丽的雨景应酌酒和“水仙王”一同欣赏。

其二:

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