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呢

wygs.com.cnz 15 0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艺术、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感谢那些矢志不渝的编纂者和吟诵者们吧,因为他们,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

在唐诗的四季里,王维是一支悦耳的小夜曲,李白是交响乐。唐诗之春在未消逝之前,还有一段雄伟的结尾,总括先前不同的景色。李白像王梵志那么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样夜郎自大,像陈子昂张若虚那样富于创造力和宇宙的感怀,像王昌龄等咏春诗人一样了解女人的心理,描写大自然之动人也不弱于王维、孟浩然。?1?3?1?3比如《友人会宿》:“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1?3?1?3”

李白不可一世的气概是尽人皆知的,为此他吃了很多苦,但他很有自知之明: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伟大的人物是一定要被误会的,李白也不例外。他被误会是因为他把人间当作梦幻泡影或过眼云烟,所以不免有些玩世不恭。

在诗人眼里,甚至宇宙也不是永不腐朽的,“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1?3?1?3诗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可是他用了一副天神的眼睛来看这世界。

唐朝伟大的自然诗人当推王维。在他的笔下唐诗的春天达到了中边皆甜的境界。他的自然主义是纯粹的,不像孟浩然的自然主义还受生活失意的沾染,更不同白居易的自然主义参了多量理知主义的淡水。他是处于蠢蠢欲动的初春和飞扬跋扈的晚春中间,他的声音是像春天快乐的日子那么的温柔抚慰,真有所谓“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的气象。

王维的人格是难于描摹的,他既不怪僻,又不狂热;既不是一个浸*在烦忧悲痛中的灵魂,也不是麻木不仁的道学先生;既非放荡不羁,又非墨守成规;既非野马,又非训骡,更非无声无臭模棱两可的黯淡灵魂。?1?3他的灵魂是天蓝色的,同一切自然之美,结不解之缘。

蒋勋的《蒋勋说唐诗》

蒋勋讲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旅途中的漂泊思绪,那个世事是怎样伤了王维的心?万事不关心,好幻灭的伤感。

很多异乡人夜听蒋勋谈《富春山居图》。是夜,皓月当空,清风徐来。蒋勋的声音与解读,一副名画的前世今生,如行云流水,有无相生,虚实互动。让人不由的想起苏轼的几句词的意境:“远山长,云山*,晓山青”,神为之往。是诗,是画,是穿越时空的哲学,是余音袅袅的沧海潮声。

冉云飞的《像唐诗一样生活》

好的诗歌永远是开放的,永远是微言大义的。诗人的书写往往只是瞬间的感受,而这种瞬间的感受一般不为外人所知。

在《像唐诗一样生活》序言里,冉云飞说起自己写作的缘由:诵《诗经》,愿替胆小者猛翻女墙;看《庄子》,乐观庄惠濠梁之辩;读《史记》,独恨未能去汉武大势;习《古诗十九首》,始知无名者亦能创造不朽;能与陶潜赏菊小饮,有否猛志,无甚要紧;能踵武步随,听苏东坡一肚皮不合时宜,真是福气;与金圣叹同点水浒,不亦快哉;和张岱湖心亭看雪,就是??然披发如山,亦是幸福;给顾炎武当背包客,何惮于与卖主老仆一斗;向钱大昕请益,大乐事不过看与妻兄王鸣盛补罅。

《像唐诗一样生活》首篇谈王绩的《野望》,乃是秋天足够用来出气;谈杨炯的《从军行》,乃是纸上*敌逞豪语;谈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乃是才高命乖的问题诗人;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乃是一个小土台的宇宙表演;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乃是如水的安慰:以月光为例;谈王翰的《凉州词》,乃是是时候了,送命的时刻;谈王湾的《江南意》,乃是用一首诗来永垂不朽;谈王昌龄的《出塞》,乃是超迈千古的慷慨悲凉;谈李白的《长干行》,乃是勇敢的深情如花袭春。

《像唐诗一样生活》古今杂糅。既说诗艺,又兼借诗说事。冉云飞说:“判断一个大诗人的标准,可能有很多种,但我说一点自己的简便办法。一是他的诗句被他人记住并吟诵的多寡,二是他的诗作可以超越时代而存在的。从这两点来判断,李白无疑是天才的大诗人。”

比如,李白把“将进酒”这样俗滥的古题,弄得千古独步。将激愤、悲伤、豪迈、旷放、狂傲、洒脱烩在一起,精妙流畅,千载诗史,不复有第二人。杜甫以家国为念,以庙堂为理想寄托,李太白无非饮酒、美女、游仙诸题。但作为题材的永恒性,饮酒、美女乃至长生不老,才是人类历久弥新的话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人爱载道,道也不是那么好载的是不是?

冉云飞还写到了王梵志。在历来是文人主宰诗歌传统的国度,王梵志另开门户,从偏旁进入。他的《梵志翻着袜》《道情诗》等作品,被视为“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的“骇俗品”,于嬉笑怒骂、俚词俗谚里,尽情揭示了人情世态和社会的不公,哲理频出。

《像唐诗一样生活》能够卓然独立于古今选本而毫无愧色,在于冉云飞的个人见识与欣赏趣味,他是有所读有所见,观千器而后识剑。

像唐诗一样生活,远处要有一片杏花村,牧童吹笛,小桥流水;

像唐诗一样生活,煮一片月光下酒,与李白杜甫纵情畅饮;

像唐诗一样生活,像冉云飞一样读诗,写下特立独行的锦绣文章。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后,终身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存在,但又怎能说是十足的好呢”。这是孔子对他**子路的教诲。

读诗以后,反观现在,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其实,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抵消人生的颓唐,还需要看得到、感受得到那些高远的境界。中国人拿人生加进文学里,而这些人生则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的。

你看,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象到。所以,我们读诗是为了让心有个安放。

二、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呢

1、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也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自豪感。

优秀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如何发展现有文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人们的感觉细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是人们心灵的歌声。

2、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虽然古今有别,但人性相通。阅读古人的时候,我们不但了解和认识了古人,也会了解和认识了自身,进而理解人、善待人。

3、阅读古典诗词,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中国古典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优秀的古典诗词,在音韵格律、节奏曲调、思想内涵等方面,总有些出彩之处。古典诗歌之美,潜移默化地熏陶我们,美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演讲稿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演讲稿如下:

这是一个很小的切口。这是一个狭隘的视角。

城市是会覆灭的。不是说一座城市的外表仍然完好,这座城市就没有覆灭。也不是说这座城市被战火夷为平地后,人们在火光中灰飞烟灭,这座城市就宣告了生命的终结。

城市与国家民族一样是文明的载体,希腊的城邦倒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灭亡,中原**被少数民族征服,但这些文化却并未死亡。雁过留痕,这些文化中留下覆灭的伤痕。它们或深埋于一颗不为人所知的内心,或熔铸于一个民族世代流淌的血脉。

而即使一座城市从未改变过容颜,当它被侵略者的铁蹄所践踏,它的人民都做了奴隶时,纵使再怎么光洁完好,这所城市的一部分固然已覆灭了——当它的人民书写泣血的诗篇,当这份**永传后世,字里行间的屈辱仍旧在我们眼前浮现。

北宋的东京覆灭了,南下的人民就思念故都的风华。东京覆灭了,但在那个繁盛的梦中永存;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反抗与服从的矛盾就盘根错节,结出苦涩的果实。北平收复了,但陷落却已经成了灵魂上的伤痕。

纵此种种固然不幸。然而为不幸的还并非如此。世间过不幸的,莫过于真相的掩埋和不得已而为之的遗忘。

在东南亚的很多城市里,贫民区看起来和垃圾堆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住在中空的水泥管道里;棺材被安放进一个一个墙上的格子里,在有些棺材尚未放入时,活人们也可以居住。如此生活了几十年,一代代孩子从这里出生又在这里死去。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却造就了乐观的天性。正因对幸福一无所知,对苦难也就没有概念。

我们的国家又如何呢?我们的国家正迈向全世界。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被剥夺了一无所知死去的权利”的时代。我们远离苦难,不可能对那种种幸福视而不见;但与此相对的,我们对那些痛苦视而不见。既然对痛苦没有概念,对幸福也就没有概念。

市面上流行《追求幸福》,《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书籍,因为人们感到不幸福: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些嘲讽鄙视患有心理疾患的人们,大多其实曾经过得真正辛苦。我们固然应该反对这种缺乏同理心的行为,但是同理心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和彼此争吵,产生这样那样的**,我们有时会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缺乏理解,同时自己难以理解他人。在这样孤岛式的寂寞中,个人反而超越了世界上的一切群体:人们乐意自私,因为鲜少有人会乐意无故为不知底细的人付出,而了解我们的就是自己。

是什么力量,向我们抛出一根丝带,引我们向一颗无人了解的内心?是什么事物,能够超越时间和死亡无情的鞭笞,将新生,覆灭与重建一一书写在不朽的历史上?

诗词。诗词拥有这种力量。

诗词让我们爱上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灵魂。如果没有李白的诗,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将出现缺口,这是因为这个人曾经以那种近乎赤诚的坦白,将他的一生和灵魂都书写在纸上供我们了解。

而人们如果真的了解一个人,正如同了解自己的亲人与自己,就很难真正对他做到漠视不理。

令人泄气的是,即使在思想已不受钳制,人们已能了解个性自由的美好与动人的今天,尚且有人以那种令人厌恶不已的功利思想与个人偏见随意揣测他人。

我在读《品中国文人》的时候,不知为何,可能是因为文人和历史人物终究不能完全等同,里面那种过于世俗化的语言以及太过个性化的好恶偏向,确实会令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也会直接误导一个人对人物的评价。

可见,仅仅只靠阅读旁人评论,人物小传,并不能让我们了解真相。文学家的真相只有在文学中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道听途说,正如让一位音乐家停止演奏一样**而不负责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都不愿被他人决定自己想什么,应该想什么,而这种坚守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与体会,否则我们必定会人云亦云,成为没有灵魂的奴隶与幽灵。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位诗人和他的时代,我们应当去阅读古诗词。

诗词让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再孤独”,多少人曾苦苦追求这一目标,而多少人误入歧途,通过迎合与讨好寻求可悲的存在感:古代的奸臣如此,近代的亡国奴如此,现代的一些人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那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归隐的诗人,曲高和寡的诗人,“宁溘死以流亡”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他们固然是孤独的,但他们从未放下心中的坚守。

他们的手写出他们的心,而他们的心纵使当时无人理解,现在我们却看到了那一粒石子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千层巨浪:他们并不孤独。退一万步讲,至少他们自己了解自己,他们的精神虽痛苦仍旧充实:浑浑噩噩的痛苦,才是能将一个人毫无尊严*死的利刃与**。

我们要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内心;即使他人未曾理解你,你也要重视自己。不要自卑,摆脱阴影,了解自己的渴望,我们才能继续前行。重视自己尊严的人,不会被他人侮辱。

后,诗词让我们学会铭记。不要忘记那为世间所不容的爱情,不要忘记眼角的泪痕;不要忘记血的教训;不要忘记底层的牺牲者,给予他们一些关爱。

我们都是普通人,城市尚且覆灭,人何以堪?当我们终死去,我们都希望被他人所铭记,而只有我们学会铭记过去那些面目模糊的脸,后人才不会把我们连同过去的时代一起忘记。所谓的“对人的关怀”,绝对无关某些个别杰出个人,而是对人类整体的关爱和赞扬。

人终有一死,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和诗人们一样,存在于历史中的人。请阅读那些包蘸心血的文字吧,正如同后人阅读我们;请书写自己的篇章吧,正如古人书写他们。

不要恐惧覆灭,有些东西终将永存。不要让我们的一切都变成纸页上一行两行的记录,我们要留下的远比那更多。我们的欢笑,将会愚弄飞逝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