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昆虫的古诗六首 含有育字的古诗词?

wygs.com.cnz 56 0

含有育字的古诗词?

含有育字的古诗词?

中秋登楼望月

[作者] 米芾 [朝代] 宋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怨词

[作者] 王昭君 [朝代] 汉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送杨氏女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豫章行苦相篇

[作者] 傅玄 [朝代] 魏晋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南山诗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除夜

[作者] 方干 [朝代] 唐

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升

吴趋行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山泽多藏育

代上余太宰生辰

[作者] 强至 [朝代] 宋

瑞挺真儒翊圣时,沩山秀气育丰规

九月望徙坐冬窝

[作者] 钱时 [朝代] 宋

满窗融日育天和,个裹还来着到麽

贺师垣赐御书一德格天之阁牌并镀金器皿青罗

[作者] 张嵲 [朝代] 宋

自古至诚参化育,济时行道本中庸

赠汲郡太守诗

[作者] 陆云 [朝代] 魏晋

育尔清休

瑞麦谣一首其一

[作者] 王阮 [朝代] 宋

已而率育四海同,帝命盖自贻牟通

上平江徐侍郎十绝句

[作者] 曾协 [朝代] 宋

想见当年育英物,高秋爽气满西山

次翁士秀喜雪长咏

[作者] 曾协 [朝代] 宋

敢将固陋测帝心,概想生灵皆子育

西园十咏·乔楠亭

[作者] 吴中复 [朝代] 宋

干育千年秀,根含一气和

览古十四首

[作者] 吴筠 [朝代] 唐

鲧瞍诞英睿,唐虞育昏孽

次韵和钱崇班见寄之什

[作者] 杨亿 [朝代] 宋

春塘丽句偏相寄,傳育朝来满缙绅

淳化乡饮酒三十三章

[作者] 佚名 [朝代] 隋

我仁如天,以亭以育

赠徐季子

[作者] 苏伯衡 [朝代] 明

乐育菁莪亦已重,况乃桑梓敢不虔

春夜怀仲巽

[作者] 韩维 [朝代] 宋

高文炳辰宿,渊议赞化育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怨词》 汉·王昭君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豫章行苦相篇》 魏晋·傅玄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南山诗》 唐·韩愈

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升

《除夜》 唐·方干

山泽多藏育

《吴趋行》 魏晋·陆机

瑞挺真儒翊圣时,沩山秀气育丰规

《代上余太宰生辰》 宋·强至

满窗融日育天和,个裹还来着到麽

《九月望徙坐冬窝》 宋·钱时

自古至诚参化育,济时行道本中庸

《贺师垣赐御书一德格天之阁牌并镀金器皿青罗》 宋·张嵲

育尔清休

《赠汲郡太守诗》 魏晋·陆云

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赠友五首》 唐·白居易

饱育传家书,促酿供客酎

《和十二兄五首其一》 宋·晃冲之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四言诗·祭母文》 现代·毛泽东

淳清育物,瑞木成文

《摄事十三首其一》 隋·佚名

育读未多才思悭,数编遗丑落人间

《和刘后村杂兴》 宋·胡仲弓

泰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港可疏通

《忆江阴呈介甫》 宋·王令

国有祥延诏,乡闻讲育声

《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其一》 隋·佚名

大国并吞江汉,小家垂罄缾罍,贲育但叉手揖,沮溺漫穷年推

《三和》 宋·项安世

圆海崇遗教,中陵育茂材

《初除直讲献内阁冯学士孙侍郎》 宋·宋祁

萬靈歸化育,一氣驗平均

《立春》 宋·范成大

潜龙育神躯

《述志诗 其一》 汉·嵇康

青青子佩争弦诵,总在先生化育中

《送周县尉满秩归》 宋·姚勉

酒边,仆因育向所寄张玉田词,二公欣然属和,遂口占小词为谢

《南柯子 仆慕吕勉夫陈天民之为人(原作旧,》 元·袁易

大城育狐兔

《长歌行》 魏晋·曹叡

洚水初平时,草木充九州,禽兽孳育繁,与人为敌雠

《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宋·陆游

念汝未育子,大女方垂髫,小女闻学行,想像扶床娇

《寄子虡》 宋·陆游

再实伤根嫌贵宠,惠慈劳悴育皇储

《后汉门·马后》 唐·周昙

亭育品汇,宾礼百神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来仪舞》 唐·佚名

他时遂生育,邻里转相予

《代呼延信夫以笋乞猫於韩子云》 宋·章甫

快活田翁辈,常言化育时

《和吴太守罢郡山村偶题二首》 唐·杜荀鹤

东家生育喜,西舍哭泣痛

《秋晚杂书三十首其一》 宋·方回

秦甸山河半域中,精英孕育古今同

《和凤翔横渠张子厚学士》 宋·邵雍

预愁诏入三公去,芹泮谁思乐育才

《和祖无择九日登袁州宜春台》 宋·罗诱

熙焉如春,育焉如地

《淳熙十六年皇后册宝十三首其一》 隋·佚名

苞育此羣生

《喜雨诗》 魏晋·曹植

仰事与俯育,治道无绝殊

《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 宋·陆游

丰年兼泰国,天道育黔黎

《雪十二韵》 唐·可止

海涵春育民膏泽,雨施云行天性情

《次韵单徙提举》 宋·李思衍

圣朝开文馆,政为时育才

《送交代吴共叔师礼》 宋·赵蕃

实藏以发,乃育百昌

《大中祥符封禅十首其一》 宋·真宗

向来贲育尝贾勇,彼登有力能回天

《贺李大著》 宋·释宝昙

流行坎止人难必,果育蒙亨力要深

《席间和周颖斋韵》 宋·徐元杰

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

《举子》 宋·苏泂

使者诚寡德,国家育威灵

《纪行十首 竹筿潭》 明·张羽

条蔓纵横输葛藟,子孙蕃育羡螽斯

《哭小女痴儿》 唐·李群玉

含育九区,保安万国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迎神》 唐·佚名

儜伸衡鉴裁深念,允协菁莪乐育诗

《赐知贡举钱惟演》 宋·宋真宗

胸中宿昔富兵机,气压贲育走且疲

《和陆伯微韵》 宋·袁甫

京坻丰衍,群材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

《六州》 宋·和岘

盛德在金,百嘉阜育

《又七首其一白帝迎神高安曲》 宋·杨亿

微和兆春育,云物薄向舒

《癸亥元日》 明·张宇初

愚夫犹乐育,下客愈撝谦

《三月三十日微雨偶成诗二十四韵书怀献留守开》 宋·司马光

野花能白又能红,也在天工长育中

《芙蓉》 宋·李公明

圣朝方考牧,番育寄才能

《送刘仲通赴京师》 宋·司马光

未遂功名酬诲育,勉将诚孝信乡邻

《应符生日大人作诗以示恭次元韵》 宋·孙应符

诞育泰陵,劬劳顾复

《上钦成皇后册宝六首其一》 宋·真宗

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奉和元日应制》 唐·许敬宗

昆虫咸被生成德,草木犹怀化育仁

《自咏十律》 元·丁鹤年

春到有花须育饮,莫伤岁暮更蹉跎

《亡妇小祥将至》 宋·姜特立

欲育蓼莪心楚怆,愧投木李句清新

《揆初之日承父用晦以余前风登玉华楼玩月借宋》 宋·程公许

英才需教育,还业立镃基

《送张能父天定赴瑞州教二首其一》 宋·王迈

育蚕时节寒犹在,村落人家半掩门

《即事》 宋·俞桂

民言荷恩勤,拊育踰父母

《岑使君牧襄阳受代还朝某同赵德麟谢公定潘仲》 宋·李廌

罗溪流水出通潮,仕岆高山古贤迹,方寺钟声育善音,桃源击鼓评民籍

《梅林八景总咏》 宋·叶梦鼎

富媪英华当閒出,东君照育想非赊

《和子进千春院观桃花二首其一》 宋·范祖禹

遐迩同一视,覆育如乾坤

《悯农诗示吏部尚书郭琏》 明·朱瞻基

乾坤收化育,弓剑入悲号

《仁宗皇帝挽歌辞四首其一》 宋·强至

时方尚发育,岂汝当行权

《立春出郊风急有作》 宋·卫宗武

名卿犹此滞间曹,贲育何须举一毫

《次韵和程少卿省宿寄齐熙业少卿》 宋·陈襄

上赖天子圣,诏书勤抚育

《倚楼》 宋·郭印

何生我苍苍,何育我黄黄

《草木言》 唐·陈陶

羌胡忘覆育,师旅备非常

《刘太尉挽歌辞》 宋·陆游

万井都人蒙煦育,恩深不觉夜来寒

《依韵奉和判府司徒侍中望宸合雪后》 宋·强至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 唐·柳宗元

始知皇天意,积水在亭育

《奉和陆使君长源夏月游太湖(此时公权领湖州)》 唐·皎然

世路谋身拙,心田育德醇

《寄田朝散善辅》 宋·姚孝锡

愿君著我卧船尾,霜晨共听育王钟

《鄞江渔者歌赠陈仲谦》 明·王彝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唐·李适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

《系乐府十二首·寿翁兴》 唐·元结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四言诗·祭母文》 现代·毛泽东

含养载育,万物以成

《熙宁望祭岳镇海渎十七首其一》 隋·佚名

太平天子念蒲东,又委星郎养育功

《途中献晋州孟中丞》 唐·罗隐

晓策乌藤上育王,入山随处得徜徉

《育王寺》 宋·高翥

身后远遗育,生前惜寸阴

《哭何甥》 宋·释文珦

赤县神州宜细论,翠华几时驱育贲,归挽天河洗乾坤

《峡州楚塞楼》 宋·冯时行

梦育小儿女,便有无穷爱,谒医问疾恙,对客夸警迈

《杂感》 宋·陆游

种至春还育,功于世多

《昔陈北山赵南塘二老各有观物十咏笔力高妙暮》 宋·刘克庄

念昔鞠育劳

《送朱郎中寿昌通判河中府》 宋·苏颂

翼翼取则地,菁菁乐育篇

《留守待制视学》 宋·石介

羸驹久绝腾骧望,病木犹沾化育恩

《答人见庆除博士》 唐·朱长文

中与贤关育凤麟,向来未有秉鸿钧

《送吉州太守**一寺正赴召》 宋·杨万里

恩荣初就列,含育忝宵形

《留上李右相(一作奉赠李右相林甫)》 唐·高适

常记吾公诲语存,岂唯抚育念深恩

《秋夜读书示谦》 宋·廖行之

景属阳和后,恩覃化育中

《扈从度龙门作》 明·王英

三光同孕育,四岳是儿童

《五老峰》 宋·孔武仲

昔在承平日,谁知化育恩

《红云亭即事五首其一》 宋·方回

**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

《谢南平王赐山鸡》 唐·齐己

尽道君家教育深,义方高作霭儒林

《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宋·任伋

五政不得加,七赋不能育

《涤愫》 宋·郑樵

潜回风俗观新政,乐育英才副昔谈

《送张企翱之广东提学》 明·陆容

诗句满朝皆育咏,君王旌孝表门闾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宋·孙迈

西人待贤相,抚育庶有宜

《送平陸知县尹象先》 宋·宋祁

天地中间着此身,合将位育入经纶

《沪贡士二十人端平元年手书增郡国贡士员沪增》 宋·魏了翁

惭负寿皇勤教育,奏篇半彻冕旒前

《廷对应制》 宋·陈亮

嗣徽慈后光宗祖,配极英皇育圣神

《御制太皇太后挽词四首其一》 宋·范祖禹

试看条教频频下,字字无非育物仁

《寿陈宰》 宋·真德秀

祖宗至仁育疏戚,常使无权免骄泰

《送李君亮安抚赴阙》 宋·度正

鸾鹊惊飞诏检开,唐家仙殿育英才

《胥集贤复旧官》 宋·宋庠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云之祁祁答董传》 宋·王安石

入诲诸生方乐育,出为少尹忽高翔

《送林若山博赴建粹》 宋·刘克庄

已而率育四海同,帝命盖自贻牟通

《瑞麦谣一首其一》 宋·王阮

想见当年育英物,高秋爽气满西山

《上平江徐侍郎十绝句》 宋·曾协

敢将固陋测帝心,概想生灵皆子育

《次翁士秀喜雪长咏》 宋·曾协

干育千年秀,根含一气和

《西园十咏·乔楠亭》 宋·吴中复

鲧瞍诞英睿,唐虞育昏孽

《览古十四首》 唐·吴筠

春塘丽句偏相寄,傳育朝来满缙绅

《次韵和钱崇班见寄之什》 宋·杨亿

我仁如天,以亭以育

《淳化乡饮酒三十三章》 隋·佚名

乐育菁莪亦已重,况乃桑梓敢不虔

《赠徐季子》 明·苏伯衡

高文炳辰宿,渊议赞化育

《春夜怀仲巽》 宋·韩维

含有育字的诗句有哪些?

育的诗句:

育,生也。――《广雅》

无遗育。――《书·盘庚》

至如今不育。――《国语·晋语》

子孙蕃育之谓也。――《国语·周语》

妇孕不育,失其道也。――《易·渐》

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

教育子。――《虞书》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大雅·生民》

庾信的征调曲全文?

征调曲六首 

一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水波澜者源必远。树扶疎者根必深。云雨取施无不洽。廊庙求才多所任。 

二 

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 

三 

圣人千年始一生。黄河千年始一清。摄提以之而从纪。玉烛于是而文明。东南可以补地阙。西北可以正天倾。浮鼋则东海可厉。运锸则南山可平。众仙就朝于瑶水。羣帝受享于明庭。怀和则韎任并奏。功烈则钟鼎俱铭。 

四 

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周监乎二代所损益。郁郁乎文其可知。庖牺之亲临佃渔。神农之躬耕稼。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无暇。草上之风无不偃。君子之甿知可化。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 

五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事之毫髪无谓轻。虑远防微乃不倾。云官乃垂拱大君。凤历唯钦明元首。类上帝而禋六宗。望山川而朝羣后。地镜则山泽俱开。河图则鱼龙合负。我之天纲莫不该。阊阖九关天门开。卿相则风云玄感。匡赞则星辰下来。既兴室之三圣。乃举唐朝之八才。莘臣参谋于左相。大老教政于中台。其宜作则于明哲。故无崇信于奸回。 

六 

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羣盗奔。克宽则昆虫内向。彰信则殊俗宅心。浮桥有月支抱马。上苑有乌孙学琴。赤玉则南海输赆。白环则西山献琛。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 

关于初一语文关于抉择的诗?

初一的语文关于抉择的诗是《劝学》:劝学

其他含义

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论说文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基本信息

中文名劝学作者荀子(荀况)创作年代战国后期

作品原文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德*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5.?(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6.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7.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8.挺:直。

9.受绳:用墨线量过。

10.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1.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

12.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13.遗言:犹古训。

14.干(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15.“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

16.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17.跂(qǐ):踮起脚后跟。

18.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9.疾:声音宏大。

20.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21.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

22.利足:脚走得快。

23.水:游泳。

24.绝:横渡。

25.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27.苕(tiáo):芦苇的花穗。

28.射(yè)干: 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

29.“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黑色染料。《集解》无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

30.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31.渐(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32.服:穿戴。

33.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34.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35.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36.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37.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38.构:结,造成。

39.畴:通“俦”,类。

40.质: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41.斤:斧子。

42.醯(xī):本意指醋。

43.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44.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45.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46.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47.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48.锲(qiè):用刀雕刻。

49.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50.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51.蛇鳝:一作“蛇蟮”。

52.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53.惛(hūn)惛:指专心致志。

54.昭昭:明白的样子。

55.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56.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 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 困。

57.“*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58.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59.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60.沈:同“沉”。《荀子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61.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62.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63.草木润:据王念孙考证,“草”字衍,“木”与下文“崖”对文。

64.崖:岸 边。

65.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66.恶(wū):即“乌”,疑问助词,哪,何。

67.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68.真:果真,确实。

69.没:即“殁”,死。

70.中声:中和乐声,指雅正醇美的乐调。止:极。

71.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72.蝡(rú):同“蠕”,微动。

73.傲:浮躁。

74.囋(zá):形容言语繁碎。

75.向:通“响”,回音。

76.方:通“仿”,仿效。

77.学杂识志:据王引之说,“识”为衍文。

78.顺:通“训”,解释词义。

79.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源。

80.经纬蹊径:纵横道路,这里指学习的各种途径。经纬,直线与横线。

81.挈:提,拎。裘:皮衣。

82.诎:通“屈”,弯曲。顿:抖动,整理。

83.道:由,遵。礼宪:礼法。

84.舂:把谷类的皮捣掉。黍:黍子,谷类。

85.飡:即“餐”,吃。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86.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87.争气:指意气用事。

88.致:极致,高的境界。

89.隐:有意隐瞒。

90.瞽:盲目从事。

91.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92.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侥幸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

93.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94.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95.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96.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97.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98.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99.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100.**:全人,完美的人。     

白话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更长远的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情的发生,都是它的根源。人的荣辱的降临,也必定和他品德的优劣相应。肉腐了会生蛆,鱼枯死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的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也就要降临了。太坚硬了容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居住,万物就是这样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靶子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休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就自然会飞来相聚。所以言语有时会带来灾*,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但能凌空而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飞不上屋。《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从前,瓠巴弹瑟,连水中的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连拉车的马也停止吃草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山中藏有宝玉,草木就会格外润泽;深渊生有珍珠,崖岸也显得似有光彩。大概是没有坚持积聚善行吧,如果不断地做好事,哪里会有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我的回答是,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对知识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但没有详细阐明其道理;《诗经》《尚书》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不切近现实;《春秋》简约而晦涩,其道理难以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养成崇高的品德,得到全面的知识,通达世理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跖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好的读书人。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守。有德行和*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则重视品德、*守的完美无缺。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蝙蝠飞寓意是什么?

象征意义其实是显而易见的,“蝠”与“福”同音,就是福瑞,福泽,福气的象征,是一种吉祥图案。

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由来的。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一般以追求幸福吉祥为目的,大凡飞禽走兽、奇花异木,只要形、音、义中的任何一项能显示某种喜乐、安康、祥和、吉庆事物的,通常都会采用象征化、寓意化的手法,尤其以巧妙的运用“谐音”为。以此来创造寓意深厚的词语和图案,这样就可以把祝福和祈望体现在艺术作品里,从而使其可见。

就吉祥动物图案,笼统的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类,现实类和灵兽类。这个相信很好理解,灵兽类就是诸如“龙”、“凤凰”、“麒麟”、“貔貅”等等,现实类的,除了问题中讲到的蝙蝠外,还有常见的诸如,乌龟、仙鹤、鸳鸯等。

吉祥图案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这是大背景前提,那为什么要用蝙蝠,而不用其他带有“福”谐音或者其他动物做为意象呢?原因有三:

一、生活中十分常见,且常见的品种大都无害。

生活中常见的蝙蝠,主要是以蝇类、花粉、夜行性昆虫为食。对人类不具威胁性,对生产作物也没有妨害,一定程度上还能消灭蚊虫,蒲松龄也在《驱蚊歌》里写到:“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族安群民”,至少蝙蝠是不被人们所讨厌的。

二、蝙蝠有仙鼠、飞鼠的称谓,一定程度神化了

蝙蝠,我们小时候会说是会飞的老鼠,其实古人早就神话了蝙蝠。唐代韩琮在《秋晚信州推院亲友或责无书,即事寄答》一诗写到:“仙鼠犹惊燕,莎鸡欲变蛩。”明代屠隆在《采真诗再为慧虚度师恭撰六首》中也有提及:“仙鼠飞飞似白鸦,灵泉尽日浴金沙。只闻洞里人吹笛,不见空中女散花。”既然是上仙,不管有多大的仙能,都会让人有一定的敬畏之心。

三、蝙蝠并不好看,颇有凶相,有辟邪化煞的效果

《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中,民间的捉鬼天师钟馗就是由黑蝙蝠所化。民间画作常有钟馗手持蝙蝠,或与蝙蝠共存的现象。蝙蝠是有一定的驱邪寓意的。

以上种种奠定了蝙蝠“福瑞”的形象,蝙蝠飞进家寓意纳福迎祥、福在眼前,蝙蝠是倒挂的,也就有了“福到”的寓意。此后的创作运用更是百花齐放,诸如蝙蝠与桂花便有“福增贵子”的意思;五只蝙蝠围绕寿字或桃,便有“五福捧寿”的意思;孩童将蝙蝠放入罐中,便有“纳福”的意思...等等,都是寓意延生运用。像这样的象征物还有很多,有兴趣可以多了解看看。